中國社會科學網(wǎng)訊 10月18日,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武漢大學聯(lián)合主辦的“中國經濟史學的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——2025年全國經濟史學博士后交流研討會”在武漢召開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、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龔云表示,希望青年經濟史學者厚植家國情懷,以歷史智慧解答時代之問;加強理論指導,以大歷史觀探求發(fā)展規(guī)律;弘揚學術傳統(tǒng),以文化血脈夯實研究根基;拓展世界視野,在全人類文明進程中考察中國道路。
武漢大學人事部部長郭新立表示,此次會議聚焦中國經濟發(fā)展的歷史邏輯與制度演進,回應了時代關切,體現(xiàn)了學術擔當。將繼續(xù)關注經濟史學科發(fā)展,積極推動跨學科融合,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成長。
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鋒認為,經濟史學發(fā)展與國家發(fā)展息息相關,經濟發(fā)展也為經濟史研究注入強勁動力。近年來,青年學者不斷涌現(xiàn),以先進的思想和創(chuàng)新的眼光把握時代發(fā)展脈搏。蓬勃發(fā)展的中國經濟史前景光明,青年學者應把握機遇、繼續(xù)努力。
會議設置了3個分會場,與會青年學者就“傳統(tǒng)時期的財政與國家治理”“近代的市場與制度變革”“貨幣與金融史”等主題匯報最新成果。
在“傳統(tǒng)時期的財政與國家治理”分會場,有青年學者考察了唐、宋、明、清時期地方財政制度和運行機制,展現(xiàn)了不同地方部門、機構與中央財政之間的關系與博弈;還有青年學者從國家—社會互嵌機制、社會—市場互嵌機制以及政策—經濟影響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清代的國家治理。
在“近代的市場與制度變革”分會場,有青年學者以電報、僑匯、鐵路聯(lián)運和會館為中心,探討了晚清民國時期技術與制度的近代化變革;還有青年學者對近代以來的制度與思想演變提出了多方面見解。
在“貨幣與金融史”分會場,有學者關注明清紋銀概念、宋金民間借貸、南宋稅法貨幣,還有學者關注了晚清皇室財政、吐魯番的土地金融、近代華北的農村錢會和中東部的農村借貸,多維度揭示了從官方到民間金融體系的運作與調適過程。
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趙學軍主持閉幕式。武漢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楊國安對會議進行了總結。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、武漢大學、清華大學等機構的資深專家和博士后學者,以及《中國經濟史研究》《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》《經濟思想史學刊》的期刊代表共同與會。
(藍迪 趙士第)
原文鏈接:https://www.cssn.cn/skgz/bwyc/202510/t20251023_5920296.shtml
(編輯:熊晨瑋、劉益建;審校:張佶燁)